張新科書記以“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詮釋”為題,分別從淮海戰役的正面戰場、支前民眾、隱蔽戰線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淮海戰役的背景和過程,以郭汝瑰、劉君湘、錢樹巖等老一輩紅色特工的感人事跡,充分闡明了地下黨員追求信仰、英勇獻身的大無畏品質,生動詮釋了“為民靠民、善謀善戰”的淮海戰役精神。王云駿教授分析了中國社會組織在以新冠疫情所標志的“風險社會”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群眾性學術社團的智庫建設提供了方向性啟示和操作性指導。他提出,在當前社會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傳統的科層式權力效能受到制約,活躍在科教文衛領域的社會組織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空間。群眾性學術社團要發揮獨特優勢,才能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為黨和政府提供決策咨詢中彰顯自身功能。孫志高主任認為,必須深刻把握“十四五”時期的時代背景、機遇挑戰,系統謀劃“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當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西方國家遏制打壓沒有改變,產業鏈供應鏈分工格局加速調整,大宗商品價格走高,省內受突發疫情、能耗雙控等多重因素影響,轉型升級壓力有所顯現,但經濟穩中趨好態勢沒有改變,總體符合預期,為實現“十四五”發展和現代化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社科聯學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