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000字的漢字常用字,多種字體、字號,印刷用漢字頭數達100萬以上……傳統的鉛字印刷的鑄字、揀字、拼版三個工序,人力成本高、能耗大、效率低。而上世紀80年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制成功,讓印刷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時代。
2001年,中國工程院頒發“二十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結果,“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以一票之差位居“兩彈一星”之后,排名第二。這項重大科研工程背后,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王選。
12月18日,王選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改革開放杰出貢獻百人之一。此時距離王選逝世已經12年,這一稱號也成為對王選的一份紀念。
斯人已逝,曾與王選一起“并肩作戰”的夫人陳堃銶,再憶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研制過程,“王選認為,科技頂天、市場立地,要用最先進的技術,去開發出高質量的商品,這樣才對社會有推動作用。”
傳統的報紙圖書用鉛字印刷,先用火熔化金屬鉛,而后鑄成鉛字,再進行排版、印刷。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始發展電腦排版時,漢字由于龐大的字數、復雜的字形面臨難關。比如說,一個一號字要由八萬多個點組成,因此全部漢字字模的數字化存貯量是驚人的。
1975年,王選提出中國要搶先完成淘汰鉛字的歷史變革,引領印刷技術的進步。
但當時科研條件十分簡陋:國產計算機內存是磁心存儲器,最大容量為64KB;沒有硬盤,只有一個512KB的磁鼓和一條磁帶。
“我們剛做的時候,閉關鎖國呀,硬件條件非常差,各種設備此起彼伏地壞。讀盤的時候,想讀這個文件,讀出另一個文件。”陳堃銶回憶,“當時我們考驗樣機性能,打印的樣張上面的日期是7月1日,但實際上出來的是7月27日。”
在王選自己的文章《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八個選擇》中,也提到條件的艱難,提及當時自己為了解清楚國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常擠公共汽車到地處和平街的中國科技情報所查閱外文資料。“研制工作經費是沒有來源的,當時條件很艱苦,車費不便報銷,從北大到情報所車費為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省五分錢,我于是就提前一站下車走去;復印資料也很謹慎,對于字數不多的頁,常??渴殖瓉砉澥陀≠M。”文章稱。
1976年夏,王選決定跳過第二、三代照排機,直接研制當時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
“不理解——就連二代機中國幾個權威部門都還沒有解決,忽然一個小助教能夠用數學的方法,繞過二代機的困難搞四代機,豈不異想天開?”王選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八個選擇》中寫道,有人甚至說我是“玩弄騙人的數學游戲”,“夢想一步登天”。
但王選堅持了自己觀點,并得到了有關領導的支持。這才使得中國沒有經過二代機、三代機,沒有經歷照排機輸出毛條、人工剪貼成頁的階段,直接從鉛排跳到了最先進的第四代激光照排。
陳堃銶回憶說,(時任)方毅副總理,很支持我們的研究,認為這是可喜的成就,他說“印刷術從鉛與火的時代,迎來激光和電子的時代”。這句話,也成為廣為人知的“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出處。
1981年,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通過鑒定;1985年,這項發明被列為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7年5月22日,《經濟日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完全采用計算機屏幕組版、整版激光輸出的中文報紙,率先甩開了古老、落后的鉛字作業。
此后,王選一直不斷革新技術,90年代,他決定跨過報紙傳真機,開發用頁面描述語言傳送報紙版面的創新技術,實現了報紙的遠程傳版,到1992年底,人民日報社已通過衛星向全國22個城市傳送版面;他還帶領團隊完成了電子分色機的改革,實現彩色出版的技術跨越……中國傳統印刷業一次次革新。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當代畢昇”是王選為人熟知的稱號,而此次改革先鋒稱號的授予,對他的定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陳堃銶談到了自己對這個稱號的看法。
“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研究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當我們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做出以后,王選的老師就勸他,不要再做下去,他老師這樣說的,‘你已經成功了,你是有才能的人,應該再做其他的研究。’不少同事也有這種想法。”陳堃銶說,“因為再做下去就是具體的事情,樣機做出說明原理已經正確了。”
但王選并不這么認為。“他經常說應用性研究成果應該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能對社會有實際作用,所以他后來就極力想辦法,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和產業相結合。而非滿足于得獎、提職。
“所以有人問,王選這次怎么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以前都說是激光照排系統發明人,我想可能是因為這一點。”陳堃銶說。
在陳堃銶眼中,王選極力將技術推向市場,提出“科技頂天、市場立地”的觀點,就是想用最先進的技術,去開發出高質量的商品,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也正是產學研結合的眼光,使得王選的方正電子出版系統在取得中國內地市場的壟斷地位后,大舉“進攻”港澳臺的中文出版市場,以及馬來西亞的《亞洲日報》《光華日報》和美國的《星島日報》等華文出版業。
1997年5月23日,方正集團與日本第二大雜志社——日本株式會社利庫路特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產品認購簽約儀式,此舉被評價為“中國企業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出口和銷售擁有自己知識產權和自有產品品牌的高科技應用軟件”。
談及此次丈夫王選入選改革開放杰出貢獻100人,陳堃銶認為是改革開放給夫婦兩人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選是被審查的對象,我則被從研究團隊趕出去,我們兩個是‘一對黑’。”陳堃銶說,“所以我就非常感慨,沒有改革開放,科研條件沒那么好,不可能得到這么大的鼓勵,我特別感謝改革開放。就像習總書記說的,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陳堃銶一再強調,改革開放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支持我們,給了我們20萬美金,讓我們購買國外設備,研究有了一定的條件。后來國家還專門組織機構協調,支持我們的工作。”
陳堃銶說:“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一起,我非常非常感謝這個時代。”
最后她寄語年輕人:希望大家珍惜這個時代,如果能踏踏實實,不要浮躁,我們國家在這個條件下,一定更加繁榮富強。
2000年,王選被確診為絕癥后留下的“遺言”表達了同樣的祈愿: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
“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
(來源:新京報網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1日)